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

客家文化-山歌篇


     客家文化-山歌篇     吳松峰
苗栗實在好地方,山明水秀好風光,採茶姑娘山上唱,大家快樂喜洋洋。這是一首明白、淺顯、通俗活潑流行於苗栗男女均可唱的山歌。
郎係公館妹銅鑼,兩人相隔後龍河,妹係有情郎有意,連夜挑泥來坉()河。這是一首在地情歌,表示男女情意急切切的寫照。
雙峰並聳九湖東,牛背朝陽牧笛風,妹在竹森樟樹下,等郎新盛業興隆。這是苗栗詩仙「賴江質」(綠水翁)先生的大作寫景詩,是一首巧妙的嵌入八個村地名的詩,這首詩難就難在如何把地理位置地名貫穿起來,成為一首有意義的詩,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力。
說到客家山歌,首先要了解客語音韻,所謂客語就是古代中原音,也就是道地的漢語,有許多研究音韻學的專家們證實,對於古詩詞朗誦,只有用客語來唸誦,才能唸誦出協韻,乃至詩經裏的詩及唐詩也是如此,例如古詩中的『兮』字,用客語唸,才聽得出美好的感歎詞(語助詞),這事實以詩詞來證明。客語正是(正係)與古代文字「漢字」一致性的,全國性的,代表漢族正統語言,主體語言。例如客語把「槍」唸作「銃」,把「穿衣」唸作「着衫」,把「吃飯」唸作(食飯)等,銃、着、食都是古字,正統漢字、讀法。
在華人世界發行量非常大的「亞洲周刊」刊載着,客家人傳承「漢魂」漢文化靈魂,精髓,在大陸上老一輩的老人,在詩塾學校教科書裏都曾經唸過,客家人傳承較完整的漢文化,禮儀風俗,例如:端午插青、七巧節、天穿日、仕子開中門、敬字亭、及繁複的厚葬大禮等。
歷經千年不變的傳唱,在了解了客家語言及文化內涵後,知道客家山歌在廣大的中國民系歌謠中獨幟一格,自古山歌松口出,那有山歌船載來,客家山歌在大陸以「松口」山歌為代表,但其它地方也都有好聽的傳唱,例如:電影山歌戀、山歌姻緣、劉三姊(劉三妹)等都是客家山歌改編,曲調幽美、詼諧,逸趣橫生,顯得細膩寫實又寫意,詩經裏採用的賦,比與,象徵擬人,誇飾,貼切。比喻又分為明喻和暗喻、借喻、巧喻,無論曲調、詞意、腔調等都很特殊,中國地域幅員廣大,客家移民一樣廣大,因此各地方腔調也不盡相同,客家山歌唱法也非常多樣,在台灣就有九腔十八調,在海外及大陸就更多了,不過還是以七言詩句為主要詞曲,摘茶愛摘兩三皮(片),三日唔摘老了哩,三日無看情哥面,一身骨頭痠了哩。嫁郎愛嫁讀書郎,有理無理先生娘,有日丈夫高中轉,好好歪歪官人娘。
天頂星星日月光,地上人民高低長,牛郎織女來相會,銀河不過一捻長。日落西山天暗黑,點起燈盞照孤房,日裡想郎難得暗,夜裡思郎難得光。筆者小時候常聽在山上工作的大人唱山歌,你一句來我一句,唱得山谷回音盪繞,嘹亮的歌聲,逸趣詼諧,因而忘記了工作的辛勞,上工下工排成排,扛着工具唱山歌吹口哨,一幅「快樂的上山工作圖」印在腦海永難忘懷,560年代收音機偶而聽到山歌戀、山歌姻緣、劉三姊等電影裏的山歌,百聽不厭,非常喜歡,想不到過了幾十年後在岳陽親家家裏電視湖南台看到劉三姊,前一天看劉三姊電影重播那時的劉三姊約十七、八歲,第二天再看到年邁的劉三姊(七、八十歲了),她參加一個劉氏原由歷代名人的節目,其中也邀請了劉曉慶,並請了七八位同姓名的劉曉慶上節目,節目中談到腳指最小的小指有加一片小指甲的舉手,現場來賓中約有一半劉姓觀眾有小指多一小片,主持人講了小指多一小片的人才是真正漢族,這與小時候常聽大人說小指多一小片的人才是客家人不謀而合,劉三姊這部電影是真實故事改編,約4百多年前明末清初時的故事,莫老爺也是那時的人,但劉三姊則是唐代人氏,因文學的需求湊在一塊,紅遍大江南北的劉三姊電影,會在千里之外的岳陽一圓兒時夢,且時間相隔快一甲子,這是我寫客家文化寫作中另一種的收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